2019-11-26
惜命的人不会在兰州要拉面,更不会轻易点毛细,那是评判汉子与娘炮的分水岭;手臂上暴起的“青筋”代表着力量,不过毛细血管才是人体中的主力军,和香飘飘一样可以绕地球两圈。But,这些都不是今天的主角,我们要讲的是笔芯粗细的毛细管。
外径4.3mm的毛细管,看上去毫不起眼,但TA却是三恒技术的关键环节,也是肉眼可见的与空调最大的区别,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热方式——辐射与对流。这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呢?
假设室内有80 W/㎡显热需要排除,房间设定温度为25℃,当送风温度为15℃时,所要求循环风量为24 m³/hr/㎡,风感可不小。
而水因密度和比热容的原由,它的传热速度比空气快1000倍,因此毛细管具有换热面积大,传热速度快,传热效率高、体感舒适的特点。
毛细管网辐射的方式最早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,但是令人意外的是,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定义它效率的指标,空调可以论“匹”,三恒又该论什么呢?今天我们就和慧科技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一起尝试吃个螃蟹。
需要注意的是所谓三恒系统,其实是以全年为单位,全面改善室内人居环境,本次测试仅针对冷暖功能。由于采暖季刚刚过去,我们决定以制冷模式进行此次测试。
首先我们测试了铺设毛细管的地面温度变化,看看是否如理论设计上在18℃~22℃之间。
从数据上来看,在三恒系统开启的时间段内,毛细管内的水温一直稳定在18~22℃的稳定范围内,达成了测试的第一阶段。针对如何定义毛细管辐射效率,经过研发小伙伴的商讨,我们决定用“辐射热流密度”。(因为测量过程和计算公式较为复杂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了解,此处只展示最终结果。)
辐射热流密度:为单位时间内,通过物体单位横截面积上的热量,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居住者的最大舒适度、材料加热和冷却空间能力。
可以看到在制冷模式中,热流密度集中在-30~-50J/(㎡·s),结合工况来说是一个合理的区间。据研发人员介绍,这不仅能有效考量三恒系统的辐射能力,对于日后的节能优化更具有参考意义。
说了这么多,我知道很多人还是一脸懵逼,什么辐射?对流?热流密度?毛细管辐射和传统空调对流区别在哪?没关系,请看实测。
测量地点
温度
客厅高处(左)
25℃
客厅高处(右)
25℃
客厅低处(左)
24℃
客厅低处(右)
24℃
卧室高处(左)
24.5℃
卧室高处(右)
24.5℃
卧室低处(左)
23℃
卧室低处(右)
23℃
可以看到高低温差始终≤2℃以内,这就是毛细管辐射的另一大优势所在,顶地温差相较于对流的方式要小不少,才不会出现头热脚冷或是头冷脚热的情况。
其实低温差辐射技术应用的并不少见,仅慧科技就有9省24市逾300万方项目实例,比起这些数据,其背后的健康价值或许才是真正宝贵的地方。
Copyright © 南京慧和慧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50170号 |
苏公网安备32011402010594 健康住宅 网站地图
三恒/五恒系统亲身体验
每日限8名免费名额